简单说下代码分割。
git仓库:webpack-demo
1、什么是codeSplitting?
- 前面第7章讲output多页面相关的内容时,我们将
content.js
、header.js
、footer.js
分别打包为三个文件,然后我们在index.html
中用三个script
标签引入它们,很明显,上述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手动式的代码分割。 - 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我们可以给
index.html
中引入的三个script标签加个async
属性,这样的话当我们首次进入页面的时候,就可以异步加载了,比起不做代码分割,可以提高页面渲染速度。 - 如果我们修改了其中的某一个文件,那么浏览器就只会重新加载那个文件了,其他两个文件会走缓存,这样,又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加载性能。
- 我们可以给
- 所以啊,虽然例子有点生硬,但是
Code Splitting
大概就是这么个概念,好处也是这么个好处,大概就这么个意思吧,只是,手动式未免有点麻烦。
2、配置
- 而
webpack
可以帮我们轻松的实现代码分割,我们进入到webpack.config.js
中,添加如下几行配置:
module.exports = {
mode: "development",
entry: {
main: "./src/index.js"
},
output: {
filename: "[name].bundle.js",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dist")
},
+ // 代码分割codeSpliting
+ optimization: {
+ splitChunks: {
+ chunks: "all"
+ }
+ },
// ...
};
-
这个配置是个什么意思?就是说对于公共引用的模块(库)帮我单独提出来做下代码分割。
-
于是乎,当我们
npm run build
打包后,在dist
文件下就可以看到自动生成了一个verdor~main.js
文件,打开它,我们就可以看到它帮我们把src/index.js
中引入的axios
拎出来了(也就是代码分割了)。 -
你可能会问,在
src/index.js
中import
引入的又不仅仅是axios
,还有header.js
、content.js
、footer.js
等等,怎么那些没有分割出来单独为一个文件?下文详解。
3、SplitChunksPlugin
-
上面
webpack
帮我们实现代码分割,利用的就是SplitChunksPlugin这个插件,这个可配置的内容就很丰富了,只拿几个常见的选项来举例一下。 -
当我们什么都不做,仅仅只是配置
splitChunks: {}
,其实就是默认相当于:
module.exports = {
// ...
optimization: {
splitChunks: {}
}
// 等同于:
optimization: {
splitChunks: {
chunks: 'async',
minSize: 30000,
minRemainingSize: 0,
maxSize: 0,
minChunks: 1,
maxAsyncRequests: 6,
maxInitialRequests: 4,
automaticNameDelimiter: '~',
automaticNameMaxLength: 30,
cacheGroups: {
vendors: {
test: /[\\/]node_modules[\\/]/,
priority: -10
},
default: {
minChunks: 2,
priority: -20,
reuseExistingChunk: true
}
}
}
},
// ...
};
- 这其中通过去看文档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我这里也写不了这么多,只举几个:
chunks
:这里默认值为async
,只有在异步引入模块的时候才会做分割,所以前面例子中我们将其设置为all
,这样同步异步的引入都会自动的做代码分割了。minSize
:就是说引入的文件多大才会做分割,在src/index.js
中import
引入的header.js
、content.js
等不满足这个条件,所以就没有分割了。minChunks
:我们以引入axios
为例啊,这个就是说最小的引入次数,默认为1,如果你一次都没有,肯定就不会做代码分割了。cacheGroups
:- 当你上面所有的条件(minSize、chunks、minChunks等等)都满足了以后,首先就会进入的这个
defaultVendors
里面,里面会test校检,像我们的axios
引入就是来自node_modules
包里的,所以就满足就会做分割,打包后为dist/vendors~main.bundle.js
文件,不满足就走下面的default
,我们打包后的文件名也可以通过配置一个filename
来改变名字。 - 那为什么叫
缓存组
呢?再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在src/index.js
中import
引入的header.js
、content.js
、foooter.js
这三个文件,当对header.js
做代码分割的时候,走进cacheGroups
中满足default选项,这时候会打包进去并缓存起来,当content.js
进来发现也满足这个条件,所以也会把它丢进去,以此类推,最后打包完成了作为一个文件输出到dist文件中。
- 当你上面所有的条件(minSize、chunks、minChunks等等)都满足了以后,首先就会进入的这个
- 等等。。。
4、小结
- 这部分内容一篇文章说不可能说清的,只能讲点大概的意思,我相信你你已经理解明白了。
- 其实配置起来这个代码分割还是比较简单的,也就一两行代码就行了,只是里面的所提供可配置项还是比较多的,这时候就只能去查文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