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浏览精彩内容
慕课网APP
程序员的梦工厂
打开
继续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赞赏金额会直接到老师账户
将二维码发送给自己后长按识别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Java数据结构及算法实战】系列006:算法复杂度等级及其分析

2022-01-12 23:38:161607浏览

老卫

1实战 · 204手记 · 2推荐
TA的实战

本节是《Java数据结构及算法实战》系列的第6节,主要介绍算法复杂度等级及其分析的方法。

在前一节,我们介绍了程序的性能,也介绍了评估性能的方式。那么,我们是否就能测算出算法需要运行的时间呢?
在上一节,我们了解算法复杂度的度量规则,接下来我们将学会如何对各个具体算法的复杂度进行分析。按照渐进复杂度的思想,可以将算法的复杂度按照高低划分为若干典型的级别。这种分类方法,也被称为函数的界或者函数的阶

1. 常数的时间复杂度O(1)

首先来看这样一个“取非极端元素”问题:给定整数子集S,+∞ > |S| = n ≥ 3,从中找出一个元素a∈S,使得a ≠ max(S)a ≠ min(S)。也就是说,在最大、最小者之外,取出任意一个数。

这一问题,可以用以下伪代码描述的算法解决:

x = S[0]
y = S[1]
z = S[2]
list = sort(x, y, z)
output list[1]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注意到,既然S是有限集,故其中的最大、最小元素各有且仅有一个。因此,无论S的规模有多大,在前三个元素S[0]S[1]S[2]中,必包含至少一个非极端元素。于是,我们可以取x = S[0]y = S[1]z = S[2],这只需执行三次基本操作,耗费O(3)时间。接下来,为了确定这三个元素的大小次序,我们最多需要做三次比较,也是O(3)时间。最后,输出居中的那个元素只需O(1)时间。

综合起来,上述问题的运行时间为:

T(n) = O(3) + O(3) + O(1) = O(7) = O(1) 

也就是说,上述问题的算法具有常数的时间复杂度

2. 对数的时间复杂度O(logn)

考虑如下“进制转换”问题:给定任一十进制整数,将其转换为三进制表示。比如

23(10) = 212(3)
101(10) = 10202(3)

这一问题,可以以下伪代码描述的算法解决:

while(n != 0) 
    n mod 3    // 取模
    n = n/3    // 整除

以101(10)为例。第一轮循环,输出

101 mod 3 = 2
n = 100/3 = 33

第二轮循环,输出

33 mod 3 = 0
n = 33/3 = 11

第三轮循环,输出

11 mod 3 = 2
n = 11/3 = 3

第四轮循环,输出

3 mod 3 = 0
n = 3/3 = 1

第五轮循环,输出

1 mod 3 = 1
n = 1/3 = 0

至此算法结束。请注意,以上各个数位是按照从低到高的次序输出的,所以转换后的结果应该是10202(3)。

我们以整数n的大小作为输入规模,来分析上述算法的运行时间。该算法由若干次循环构成,每一轮循环内部,都只需进行两次基本操作(取模、整除)。为了确定需要进行的循环轮数,我们可以注意到以下事实:每经过一轮循环,n都至少减少至1/3。于是,至多经过1+log3^n次循环,即可减小至0。

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这一结果。该算法的任务是依次给出三进制表示的各个数位,其中的每一轮循环,都恰好给出其中的一个数位。因此,总共需要进行的循环轮数,应该恰好等于n的三进制表示的位数,即1+log3^n。因此,该算法需要运行的时间为:

O(2×(1+log3^n)) = O(log3n)

鉴于大O记号的性质,通常会忽略对数函数的常底数。比如这里的底数为常数3,故通常将上述复杂度记作O(logn)。此时,我们称这类算法具有对数的时间复杂度

3. 线性的时间复杂度O(n)

考虑如下“数组求和”问题:给定n个整数,计算它们的总和。

这一问题,可以以下伪代码描述的算法解决:

input(S))
s = 0
for a in S  // 遍历数据S中的元素a
    s += a
output s

上述算法,对s的初始化需要O(1)时间。算法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循环,每一轮循环中只需进行一次累加运算,这属于基本操作,可以在O(1)时间内完成。每经过一轮循环,都对一个元素进行累加,故总共需要做n轮循环。因此,上述算法一的运行时间为:

O(1) + O(1)×n = O(n+1) = O(n) 

我们称这类算法具有线性的时间复杂度

4. 平方的时间复杂度O(n^2)

我们⎯⎯起看下一个经典的排序问题:将n个整数排成一个非降序列。

排序算法种类繁多,这里我们采用“冒泡排序”。冒泡排序算法又称为交换排序法,是从观察水中气泡变化构思而成。其原理是从第一个元素开始,比较相邻元素的大小,若大小顺序有误,则对调后再进行下一个元素的比较,就仿佛气泡从水底逐渐冒升到水面一样。如此扫描一次之后,就可以确保最后一个元素是位于正确的顺序。接着再逐步进行第二次扫描,直接完成所有元素的排序关系为止。

以下伪代码描述的冒泡排序算法:

input(S)
for (i=0; i>0; i--)       // 扫描次数,比较n个值 
    for (j=0; j<i; j++)   // 比较、交换次数
        if S[j] > S[j+1]  // 比较,如果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大,则发生交换
            temp = S[j]
            S[j] = S[j+1]
            S[j+1] = temp // 后面的数和前面的发生交换
output S

为了对n个整数排序,冒泡排序必须执行n-1次扫描,最坏情况和平均情况均比较次数如下:

(n-1) + (n-2) + (n-3) + ... + 3 + 2 + 1 = n(n-1)/2 

执行次数为n(n-1)/2,鉴于大O记号的特性,低次项可以忽略,常系数可以简化为1,故时间复杂度为:

T(n) = O(n^2)

这类算法我们称为具有平方时间复杂度。对于其它一些算法,n的次数可能更高,但只要其次数
为常数,我们都统称之为多项式时间复杂度

5. 指数的时间复杂度O(2^n)

再来考虑幂函数的计算问题:给定非负整数n,计算2^n。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用以下伪代码描述该算法:

input(n)
power = 1
while (0 < n--) 
    power = power * 2
output power

上述算法总共需要做n次迭代,每次迭代只涉及常数次基本操作,故总共需要运行O(n)时间。按照如上定义,问题的输入规模为n,故有O(n) = O(2^n)。我们称这样的算法具有指数的时间复杂度

从常数、对数、线性到平方时间复杂度,算法的效率不断下降,但就实际应用而言,这类算法的效率还在允许的范围内。然而,在多项式时间复杂度与指数时间复杂度之间,却有着一道巨大的鸿沟,通常我们都认为,指数复杂度的算法无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之中,它们不是有效的算法,甚至不能称作算法。因此,在实际项目中,应该避免设计出指数时间复杂度的算法。

6. 算法复杂度总结

算法复杂度总常见的表示形式为常数级O(1)、对数级O(logn)、线性级度O(n)、平方级O(n2)、指数级O(2n),其运算时间的典型函数增长情况如图1-5所示。

简单来说,当n足够大时,复杂度与时间效率有如下关系(c是一个常量):

c < log2^n < n < nlog2^n < n^2 < n^3 < 2^n < 3^n

参考引用

打开App,阅读手记
1人推荐
发表评论
随时随地看视频慕课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