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微信里读到一篇推荐的技术文章,蹭了一个热点,前面一堆引子,后面来点总结,真正有价值的话不到三句。但就是这样一篇文章被推荐了,阅读量还很多。
于是想到写作风格来,就我个人而言,过去都是自己记笔记,有时整理出技术文章发布到搭建的 Hexo 博客上,不做任何推广之类,没想过要被谁阅读,只是一个记录自己成长的地方。因为面向的读者就是自己,没有任何废话,我希望当遇到记不住的东西时,看这篇文章,能够立即找到想要的东西。
刚工作不久前就读过应坚持写技术博客的文章,言有时以为自己理解了,但要去对别人讲,可能会发现理解不到位的地方,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后又接触诸如个人品牌,公众号运营,自媒体赚钱之类的文章,如何写出爆款文章,譬如要图文搭配,要结构清晰等,其中还有一条就是要蹭热点事件,引起别人的兴趣,提高阅读量,阅读量为王,有阅读量才有钱。
后来我把许多笔记发到了 GitBook 上,作为自己的知识库。也开始在一些平台上发布博客,能有些交流。也许是性格原因,也许是风格定型,废话依然不多。其实也想向别人学,贴些好看的图片,贴些 GIF 图吸引眼球,起些 “这可能是最好的XXX指南”,“几分钟XXX”,“几天带你XXX” 之类的标题。
如果是超级大牛,应该不会读我写的文章了,如果是我这样的,我希望可以读少些套路,多点干货的文章。另一方面我写文章还会默认读者已经了解了某些知识,不会从头讲起。对于新入行的人,确实不友好,我自己入门时应该也不会看这类文章。看似无用的其实是无用之用,缺少了也许就缺了些作为一篇文章的骨架。
早上在开发者头条
又读到一篇有关提高自己,构建品牌的文章,其实这篇文章本身也蹭了一部电影的话题。其中提及
避免只为博眼球,注重内容质量。博眼球兴许能够带来更大曝光,但是内容对大家除了当作故事看一看,并没什么更大的价值。并且,吸引来的人对你个人也没有什么认同度,也不会记得你。
想起那篇不足三句干货的文章,作者名我居然记住了,但是我觉得再看到这个名字写的文章,不会去看了,浪费时间。
这也就是总有人说的,现在的人缺少深度阅读,碎片化阅读价值小也就有这方面的原因。其实这类文章看多了用处真不大,性价比不够,除非是遇到了某个问题,然后检索到了,能解决我某个问题的,这是有价值的。如果是无目的的阅读,结果超过一半的文字是段子,是鸡汤,价值何在?可能二十篇网文,有价值的干货看一本好书两三页就讲完了,讲明白了,而且知识点都在一起,对记忆理解也更好。
但是现状就是这么个现状,所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作为作者,要在有干货的前提下水一点以搏眼球,作为读者,为了解决问题可以搜索相关文章进行阅读,若为了系统学习某种知识,还是读经典书籍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