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

文末重磅福利 | 天生不聪明

2018-07-19 12:29:0212843浏览

liuyubobobo

6实战 · 8手记 · 19推荐

本文是我的公众号《是不是很酷》和慕课网合作的第一篇文字内容。文末有慕课网支持的重磅福利。天生聪明的你,一定不要错过:)


因为我在慕课网上讲了几门算法课程,所以经常收到一些同学的提问。除了技术性的问题,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就是:老师,我觉得算法好难,自己不够聪明,要花好长时间才能理解一个算法,刷题效率也很低,半天能过一道题就不错了,我该怎么办?

关于如何学习算法,如何刷题,或者到底要不要刷题,有时间我再写更多的文章总结。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参考我之前的文章《如果高效学习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都在这里了》,相信也会有不小的收获。这篇文章,我想探讨一下“聪明”这个话题 :)


1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是一个从小渴望聪明的孩纸。可是,依然和大多数人一样,我的身边有着无数比我聪明,让我无时无刻不意识到,自己是如此之笨的孩纸。那些聪明的别人家的孩子,或者反应更快,或者理解力强;奥数不用学就将近满分,英语课文读一遍就能背下来;更重要的是,在大家都情窦初开的年纪,他们把起妹来还花样百出,妙语连珠,见多识广,这实在是太!让!人!懊!恼!了!

于是,我在初中下决心好好学习一下怎么变聪明——通过这个举动,你可以看出我是多么不聪明的孩纸。我到家门口的新华书店,用可以买5本机器猫漫画的“巨款”,买了一本类似叫做《如何变聪明》的书。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那本书讲的是什么,我现在已经完全忘记了。但是我敢肯定的是,我没有看完它。因为,我意识到了,这本告诉我如何变聪明的书,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我变聪明的。或许那时,我是绝望的,坚信自己只能这么不聪明下去了。但是现在回头看,我发现自己很可能在那时,就接近了一个真理。


2

随着年龄的长大,我慢慢发现了一个现象。那些小时候我认为极度聪明的小伙伴们,长大以后,似乎并没有像我曾经坚信的那样,干出一番大成就。当然,我这么说为时过早。我的那些小伙伴们都还年轻,人家可能10年后20年后就会干出一番大成就,甚至拯救全人类。只不过,在现阶段,大多数人的成就,在我看来,和他们的聪明程度是不成正比的。

有一天,我和老婆闲聊,说起了这个话题。老婆是心理学博士。而“聪明”这个话题,其实是心理学领域一直在研究的话题。可能一般人对心理学的认识都是《无间道》里的陈慧琳那个角色,洋气的称呼叫shrink,坐在那里倾听人的烦恼,缓解别人的情绪,而已。

但其实,心理学所包含的内容比“心理疾病”或者“情绪失调”要广袤的多。简单来说,只要和你的大脑的思考有关,就是心理学家感兴趣的话题。而“学习”这个事情,是所有人都必然会经历的一种大脑活动,自然也是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在心理学,更专业的术语叫“认知能力”。我们是如何认知的?什么在影响我们的认知?怎么提高我们的认知?这些统统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而对于“聪明”这个因素,早就被一票野心勃勃想解开人类大脑之谜的心理学家们关注多年了。


3

在心理学界,最经典的和聪明相关的研究,应该是属于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Carol S. Dweck的。


Dweck教授对聪明的研究,首先从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开始,**聪明到底来源于哪里?**有的人认为聪明是天生的;有的认为聪明是后天的。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我们却无法实际去检验。我们很难对一个人为定义的抽象概念——聪明,去客观地探讨它的来源。所以,Dweck教授将关注点放到了另一个地方:不同的人认为聪明源自哪里?

于是,Dweck教授找来了57个三岁的孩子,用尽一切手段,尽量客观的来获得这些小孩子对聪明的看法:**聪明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学习来的?**当有了这个样本以后,Dweck教授的团队跟踪这些小孩子直至小学四年级——整整七年。结果发现:认为聪明是后天学习来的孩子,学习成绩明显的高于相信聪明是天生的孩子。

可能有的同学会质疑。毕竟三岁的孩子,在表达对如此抽象的问题上,会有不小的偏差。尽管Dweck教授在研究过程中已经使用各种手段,想尽办法获得孩子们的真实想法了,但还是会显得说服力不够强。所以,Dweck教授进行了新的一轮实验。这次,实验对象是美国的初中生。

和中国一样,大多数美国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数学成绩会产生大幅度下降。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有学习内容产生巨大变化的原因,也有学生进入青春期的原因。这些原因不是Dweck教授关注的重点。Dweck教授关注的是,不同学生对聪明的看法不同,是否会在这个阶段造成他们数学成绩的差异?

于是Dweck教授找来了373名美国刚上初一的学生,询问他们对聪明的看法。初一的学生已经可以完全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了,甚至很多学生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体系性思考。Dweck教授拿到这373名学生对聪明的看法之后,跟踪他们直至初二结束。结果发现:相信聪明是天生的学生,数学成绩持续下降;而那些相信聪明是后天的学习可以弥补的学生,数学成绩是不降反升的!


4

上述实验,只是Dweck教授观察得到的结论。只是观察,是无法满足科学家们的好奇心的。所有的科学家都是好奇宝宝,像小孩子一样,观察完以后,一定要用手捅捅自己的研究对象。Dweck教授开始了她的下一个实验。

这次,Dweck教授找来了99个数学成绩在初一有所下滑的学生,把他们分成两组,分别给他们“开小灶”。不过,对于这两组学生,开小灶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第一组同学,Dweck教授给他们上“补习班”——讲解具体的数学知识点。数学考不好?来来来,课后我们多做点儿练习。

对于第二组同学,Dweck教授则给他们用近八周的时间,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认知神经科学”基础课。课程的内容,主要就是向大家传授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人类的大脑是如何学习到知识的?答案是通过不断的思考。在不断地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人的大脑内部产生着剧烈的神经活动,迫使脑神经之间建立了更多的连接。随着神经元之间连接越来越多,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深刻,遇到类似问题反应也会越来越快。不仅如此,甚至还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乃至和其他的领域结合,产生创新性的想法。这表现出来,就是你更聪明了。

换句话说,Dweck教授在想尽办法,用科学的事实,告诉第二组学生:聪明是可以靠不断的学习,思考获得的。至于你们学什么,怎么学,我不管,你们看着办!

在给这两组学生加完“小灶”之后,Dweck教授又跟踪了一年这两组学生的成绩,第一组学生的成绩继续持续下降;而第二组学生的数学成绩停止了下降,甚至有所提升。

Dweck的实验告诉了我们,我们对聪明的看法,会影响,甚至是严重影响我们的表现!


5

为了凿实这个实验结论,Dweck教授做了一组最为经典的实验。


他找来了400个五年级的小学生,让他们做一套智力测验。之后,Dweck教授把这400个学生分成两组。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Dweck教授都对第一组的同学说:这个测试非常难,你能拿到这个成绩,说明你特别聪明;而对第二组的同学说:这个测试非常难,你能拿到这个成绩,说明你特别努力。

然后,Dweck教授让这400个学生再做一次智力测试。这次,所有的同学有了选择:他们可以选择做一套和上次一样难的测试;也可以选择做一套更难,更具有挑战,但被Dweck教授形容为也是更有趣的测试。结果,被夸努力的学生,有92%选择了比上次更难的挑战;而被夸聪明的学生,则只有33%选择了比上次更难的挑战。

为什么?或许是因为“偶像包袱”。被夸聪明的同学,怕自己做了更难的问题,错误太多,就显得自己不是那么聪明了。

最后,Dweck教授让这400名学生做第三次智力测试。这次测试的问题,和第一次的难度相同。结果,被夸努力的学生,整体成绩上升了近30%,而被夸聪明的同学,整体成绩下降了20%。

为什么?被夸努力的学生,大部分同学都接受了更难得挑战。做过难的问题,再做普通的题,普通的题就变得简单了。至于被夸聪明的同学,或许是因为患得患失,生怕自己做错了被别人说其实你不聪明,结果,成绩反而下降了。

Dweck教授因为这一系列著名的实验,极大地改变和完善了人们对学习,自我认知,教育等领域的看法。她获得了美国心理学界的至高荣誉——心理学杰出科学贡献奖;同时获得了教育研究领域的“诺贝尔奖”——一丹奖。她现在是美国文理学院的院士。虽然她的研究也有不小的争议,但现在,她仍然坚持在自己的领域为世界做着贡献。


6

相信大多数同学都看懂了,Dweck教授的实验,告诉了我们一个血淋淋的事实——**人们对聪明的看法,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行为。**聪明有没有天生的成分?大多数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和脑科学家还在研究。但是,Dweck教授告诉我们的是:聪明不是固定的。只要你相信聪明是靠努力可以弥补的,并且努力下去,你就会变聪明。

我们现在可以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了:觉得算法好难,自己不够聪明,要花好长时间才能理解一个算法,刷题效率也很低,半天能过一道题就不错了,我该怎么办?

对此,我的回答是:对不起,我没有更好的方法。并且,我坚信,不仅我没有,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一个方法。我经常使用反证法来阐述这个问题:假设这个世界存在一个简单、可行、快速、高效的学会算法的方法,那么,所有的人早就使用这个方法学习算法了,所有的人也早就成为算法大神了,算法也就不是什么让人头疼的事情了。可这是和现实不相符的。所以,这个方法不存在:)

以上证明不仅适用于算法学习,对各个领域的学习都适用。

但是,如果能给你一点安慰的话,我想实话告诉你:在我刚开始接触算法的时候,我也觉得算法好难,自己不够聪明,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理解一个算法,刷题效率也特别低,别说半天一道题了,一个礼拜死磕一道题都是家常便饭。

或许,你我都是天生不聪明的人。

不过,好在,天生不聪明似乎并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只要你相信聪明是靠努力可以弥补的,并且努力下去,你终将变得很“聪明”。甚至,你会超越这种“聪明”,理解一个很嘻哈又很深刻的道理:聪明不是什么大不了不起的事儿:)**

据统计,无论是诺贝尔奖的获奖者,还是美国总统,平均智商都和普通人没有有显著差距。而和普通人智商有巨大差异的群体,门萨高智商俱乐部应该是典型了。可惜,很少听说门萨高智商俱乐部的成员,在任何领域,是的,任何领域,对世界,对社会有重大的贡献。

除了一堆稀奇古怪的智力题。


7

我用了这么长的文章,回答了一个问题。其实最后答案是一句废话:**要努力。**换句文绉绉的表示法,就是:万事无他,唯手熟尔。

当然,我也承认,只是努力,可能并不够。或者说,至少,还有改进的余地。人生是一个维度极其丰富的过程,用任何一个单一维度去解释它,都是极其幼稚可笑的。比如,我就认为,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叫做“选择”。我们经常听到互联网上的一种声音:选择大于努力。对于这个观点怎么看?大家可以期待一下我的一篇文章,我会聊聊我对于“选择”的看法。

但是,在这篇文章里,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如果想学好算法,将来成为一个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大神,并且你已经深刻地明白了努力就能更聪明,却不知如何选择从哪里开始努力的话… 咳咳咳,我建议大家从选择我在慕课网上的算法课程开始:)


我在慕课网上已经推出了五门算法课。获得了大家的厚爱。

《玩转数据结构》《算法与数据结构》两门课程,以经典算法和数据结构的底层实现为主,通过对经典算法和数据结构从零到一,一步一步的底层实现,让大家真正理解每一个算法和数据结构。从最简单的动态数组,链表,栈和队列,排序;到复杂的红黑树,AVL树,线段树,一应俱全。

《玩转算法面试》则是基于Leetcode平台上的典型例题,带领大家梳理算法设计的思想和常见的算法面试套路。很多小伙伴都通过这个课程(配合我的其他基础课),拿到了大厂Offer,甚至是Google的Intern!

《Python3入门机器学习》,则是系统讲解当下大热的机器学习领域的基础算法。有很多同学横向比较了很多平台的机器学习课程以后,偷偷告诉我,我的机器学习课程是最好的,让我受宠若惊。

至于《看得见的算法》,则带领大家使用Java语言,用可视化的形式,真正使用算法,编写出了很多有趣的小Demo,比如迷宫的自动生成。大家可以直接去课程的主页面,看最终实现的Demo效果:)

这些课程,已经经过了上万名同学的检验,相信也一定能给你带来收获。如果你在慕课网上学习这些课程的过程中,有任何问题,也可以随时来问答区找我:)

大家也可以直接点击这里,来看我在慕课网上的全部课程


等等,说好的文末福利呢?那就是,**本文将由慕课网赞助,开展文末评论区留言点赞活动送大礼的活动!**大礼包括:上图!

活动规则:

1)在我的个人公众号《是不是很酷》的本文下进行留言。留言内容不限。可以是你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学习算法的心得;对我的课程的建议;或者对慕课网的喜爱。不管什么内容,只要用心留言,被选中留言墙后,慕课网会根据留言点赞的排名和留言内容,选出前10名用户,赠送以上礼物任一份。任选哦~

公众号传送门:

2)活动时间:即日起至2018年7月27日24:00:00(周五)。本公众号将在2018年7月30日(周一)公布中奖名单。届时,中奖的同学们可以在我的公众号里留言联系具体奖品邮寄事宜。

3)一旦发现使用小号,机器人等行为刷赞,将取消活动参与资格。

4)本次活动的所有解释权,不出意外的。。。归慕课网所有!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慕课网出奖品啦!不是不是,是因为慕课网是一个超赞的IT在线学习平台啦!

那么,还等什么?快快来关注慕课网的公众号吧!

78人推荐
随时随地看视频
慕课网APP

热门评论

大家看看就好了,这就好像马云说最后悔创建阿里巴巴一样。作者是参加过ACM竞赛的人而且拿到了亚洲赛区铜牌。搞ACM的就没有一个智力差的

越早意识到自己不够聪明,越早知道努力可以变得更聪明,在学习到路途上越容易走得更好。小的时候,我也被夸成了聪明的那一类,导致了自己不够努力,想想真是可惜。反而长大了越觉得自己不够聪明,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行,惋惜自己曾经因为不够努力而荒废的时间和浪费的机会。如果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话,同样的努力也比聪明更重要。聪明,努力,选择三者皆具最好。但是在脑袋不能换的情况下,更努力一点总是好的;在已经尽力的情况下,方向更合适总是好的。

慕课网上好课很多,精品也多,但课程性价比能与bobo老师相提并论的却寥寥无几,计算机算法博大精深,能讲到bobo老师这种细致入微程度的,就更少了,强烈期待更多新课程,特别是线代和概率,要用程序员的思维来讲,让它成为一门程序员的数学课,那就完美了!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