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了很久,被领导天天督促&指点,算是有个最基本的性能优化。
1. 背景介绍:
Hive使用hive-hbase-handler建立HBase external table。在hive查询包含count(*)、join、以及Predicate Pushdown等操作时,会调用MapReduce进行处理。本文旨在查询性能方面的优化,算是对工作中的一点记录。
优化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HBase预分区以及hive–hbase-storage-handler的实现。
HBase参数调优。
2. 一些基本知识:
对Map过程的基本理解:Map是将原始数据拆分成split,根据split启动Mapper。
Hadoop有两套API,一套是org.apache.hadoop.mapred,一套是org.apache.hadoop.mapreduce。前者是旧API,特点是底层基本类是接口,实现类需implements interface,而后者是新API,底层基本类是抽象类,实现类需extends abstractClass。
hive的hive-storage-handler,使用的是旧mapred API。在handler中,需指定实现org.apache.hadoop.mapred.InputFormat 接口。
3. org.apache.hadoop.mapred.InputFormat详解
简单来说,InputFormat 主要用于描述输入数据的格式,提供了以下两个功能:
数据切分,按照某个策略将输入数据且分成若干个 split,以便确定 Map Task 的个数即 Mapper 的个数,在 MapReduce 框架中,一个 split 就意味着需要一个 Map Task;
为 Mapper 提供输入数据,即给定一个 split(使用其中的 RecordReader 对象)将之解析为一个个的 key/value 键值对。
该类接口定义如下:
public interface InputFormat<K,V>{ public InputSplit[] getSplits(JobConf job,int numSplits) throws IOException; public RecordReader<K,V> getRecordReader(InputSplit split,JobConf job,Reporter reporter) throws IOException; }
其中,getSplit() 方法主要用于切分数据,每一份数据由,split 只是在逻辑上对数据分片,并不会在磁盘上将数据切分成 split 物理分片,实际上数据在 HDFS 上还是以 block 为基本单位来存储数据的。InputSplit 只记录了 Mapper 要处理的数据的元数据信息,如起始位置、长度和所在的节点。
4. HBase预分区
在HBase Java API中,创建HBase table是可以指定TableDescriptor的。该TableDescriptor类似于一种预分区策略。默认地,如果没有指定TableDescriptor来创建一张表时,只有一个region,正处于混沌时期,start-end key无边界,可谓海纳百川。什么样的rowKey都可以接受,然而,当数据越来越多,region的size越来越大时,大到一定的阀值,hbase认为再往这个region里塞数据已经不合适了,就会找到一个midKey将region一分为二,成为2个region,这个过程称为分裂(region-split).而midKey则为这二个region的临界,左为N无下界,右为M无上界。< midKey则为阴被塞到N区,> midKey则会被塞到M区。
TableDescriptor是一个byte[][]数组,其中每一个byte[]相当于split key,如指定了63个split key,就会分成64个分区。预分区是不会被HBase Compact所合并的。
由于HBase是字典排序,所以如果要将表数据分散到预分区中,需要在rowkey指定一个prefix并保证尽量分散。常见的散列设计如hash或mod都是可以的。
5. 基于预分区的并发mapper设计
在HBase中,不同的RegionServer管理着不同的Region,我们希望能并发scan所有的region以达到并行化。由于mapper本身是并行的,所以只需在split上做文章,也就是改写getSplits方法。具体做法是:
实现InputSplit接口,编写一个Split对象类,在默认hive-hbase-handler中已有实现。
拿到table的region list。
遍历list,获取每一个region的startKey和endKey。
将二者写入继承的Split对象类。有多少region就有多少split,并且在Split对象类的readFields()方法中根据startKey和endKey读取,write方法类似。
这样recordReader就会读取设置的每一个split。具体代码不做赘述,只提供思路。
6. 参数调优
由于hive查询hbase的handler,底层依旧是用HBase的scan实现的,所以可以对HBase client端进行参数调优。比较有用的如:
hbase.scan.cache,可以在集群管理中配置,也可以由client端的scan自行设置:scan.setCaching(),默认是1,设置大些可为一次scan拿回更多数据,减少网络I/O。
另有server段参数如:
hbase.ipc.server.read.threadpool.size。默认值 10,Reader 网络 IO 个数,reader 的个数决定了从网络 io 里读取数据的速度也就是网络I/O。
同样也可以设置server端cache大小(表级别),减少磁盘I/O。
经测试,实现上述优化,在我所能访问到的集群里,count 一千万数据,能够从最初的5分钟降至最低48秒。
作者:orisonchan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cbcc20342c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