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位用户找到阿道聊咨询的业务。三言两语中,处处凸显着现阶段To B企业的困难:“到处都在降本增效,我们成本也收缩了,效率也提高了,但还是持续亏损。这部,想从工具落地的角度看看,有没有可以优化的。”
To B市场发展势头强劲,一片向好,然而身处其中的各大企业,却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来聊一聊ToB企业的出口是什么?又应怎样活下来?
一、战略:每一项决策,都需要理由
彼得·德鲁克认为:“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对企业而言,不可缺少的是效能,而非效率。”
而现在的很多企业都是花80%的时间在会议室里拍脑袋,花19%的时间找报告,用1%的时间想战略。“一个好的战略是企业成功的基石。”20多年前的苹果也正是由于战略决策的正确性,成功从电脑转向消费电子,真正起死回生。
这桩桩件件无一不在向我们强调:做正确的战略的必要性,做选择的艰难性。但说来容易,正确的战略要怎样做,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1)跳出“经验”的局限
斯宾塞·约翰逊曾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这句话提醒我们,世界处于不断变化、更迭中,过去的经验虽然宝贵,但未必能完全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
拒绝经验主义,要求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对过往的经验进行审视和质疑,根据当前的市场环境、技术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灵活调整策略。就像2000年初“每眨一下眼睛,全世界就卖出4部手机”的诺基亚,从时代霸主到黯然陨落,不仅在于苹果、三星等强劲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更在于自己因循守旧、不求变的策略选择。即使是再成功的经验,也有可能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包袱。
当下,跳出“经验主义”的局限,亟需梳理一套逻辑化、理性化的决策流程。
2)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
“如果你做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很多;但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人就很少了。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做那么长远的打算。”在寻求长期价值方面,亚马逊公司始人贝索斯很有发言权。
亚马逊自创立后,就一直处于持续亏损的状态,亏损时间长达20年。但这并未动摇贝索斯布局整体战略的决心,他坚持投资于技术、基础设施、人才团队,聚焦企业的核心业务与长期增长,在业绩增长后,又着手布置新的商业版图。正是这种战略定力和长远眼光,而国内很多企业,尤其是To B企业,对自身的长期战略规划不足,容易被短期利益和机会所困,不得已卷进“价格战”等低价竞争策略中;或是因大客户的需要再三调整策略,最终丧失发展主动权。
坚持长期主义,这就需要我们将着眼点覆盖自身、市场、竞品等诸多维度,及早洞察市场布局,深度剖析自身资源能力,做出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战略决策。
二、创新:求变是唯一的不变
在面对国内市场的营销困境时,To B企业往往需要结合本土场景,不能简单复制国外的增长策略,拒绝“一刀切”。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也应从传统的产品中心转向客户中心,以客户需求的变化为核心,创新求变,在市场中找到真正的定位,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
“硬控”了众多打工人的某办公软件,在To B赛道上也是让人“又爱又恨”。作为一款办公软件,除管事、管流程方面,还有更加鲜明的特点:管人。这种特性也展现了这类办公软件固有的矛盾点:管与被管之间的矛盾。
但在办公类软件的商业道路上,它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创新之路:B端产品的C端化运营。可以看到,这一软件的战略定位是:“我们不是办公产品,更是一个企业社交工具。”
这种定位体现了其对用户体验的极致重视。作为一款典型的To B产品,它在企业管理的流程中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度和个性化空间,例如通过运动打卡、开工红包等活动,让用户在“被管理”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自主性和工作激励。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用户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也在无形中增强了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
通过这种方式,该软件成功地模糊了B端和C端的界限,将原本严肃的办公软件转变为一个更加人性化和社交化的平台,从而在办公类软件中脱颖而出,实现了持续的增长和扩张。
因此,我们想要打造爆款,想要创新求变,更需要直面大众的习惯与偏好,打破传统的认知和思维模式,真正找到产品差异化所在。
三、逻辑:有理可循,引向新的发现
To B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ERP、OA、CRM、视频会议、项目管理……细分赛道众多;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众多To C头部大厂纷纷入局,开启To B业务(腾讯云、阿里云等),加速了行业发展和洗牌。
在如此大的市场空间、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To B企业应如何打造一套理性、科学的决策流程,抛开经验主义,实现创新求变?
禅道基于上述企业缺乏系统战略导向、亟需创新、无法实现高效决策等种种问题,推出了禅道企业决策分析解决方案,通过波特五力模型、3C战略三角等各类思维模型,站在更理性客观的角度,助力企业“做正确的事”。
接下来,我们可以在禅道企业决策分析解决方案中,通过波特五力模型,更全面系统地分析企业自身市场定位及竞争态势,制定科学高效的战略决策。
波特五力模型是什么?
1979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中题为《竞争力如何塑造战略》(Ho w Competitive Forces Shape Strategy)的论文中,提出了一款模型: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其最核心的观点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分析供应商、购买者、当前竞争对手、替代产品和潜在进入者等五种因素,选择具有潜在高利润的行业。选定行业后,企业应根据自身力量与五种力量的对比情况来选择低成本、差异化或集中化等三种战略之一作为自己的竞争战略。
在进行行业竞争态势分析时,波特五力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五个关键维度:
1)潜在进入者
潜在进入者是指目前处于其他行业,还没进入该行业所在的市场,但有计划在这一市场中分一杯羹的公司。例如华为、小米的造车尝试,会让他们与市场中原有车企争夺市场资源、产生冲击。
在解决方案中,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帮助企业进行分析,从而识别或对这类企业做出应对措施。
进入壁垒:市场对新进入者的资源和能力要求越高,行业进入壁垒就越大。像比较常见的进入壁垒有:资金要求、技术壁垒、法律和监管壁垒等。这些壁垒越高,潜在竞争者的威胁就越小。
市场潜力:高增长率、高利润率、具有长期盈利能力的市场会更容易获得潜在行业竞争者的青睐。
现有产品的可用性:如果市场上现有产品性价比更高,则会大大降低新进入者的威胁。
现有企业的应对措施:目前企业是否针对潜在行业竞争者有相应的措施,如扩大营销投入、产品创新、价格优化等等。
2)供应商议价能力
供应商谈判能力决定了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强弱关系。以车企为例,博世、大陆集团等关键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与车企的合作过程中,会表现出更强的议价能力。
通过分析供应商市场集中度、供应商产品/服务的独特性、以及企业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等,我们可以评估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以及供应商对企业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潜在促进作用。
3)购买者议价能力
“购买者议价能力”这一维度决定了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强弱关系。依旧以车辆购买为例,在采购汽车时,个人买家与出租车公司由于购买量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议价能力。
在企业决策解决方案中,通过分析客户的行业集中度、采购偏好以及对产品价值的关注点,我们可以评估客户的议价能力。同时,也可以根据客户的转换成本,适时调整企业策略。
4)替代产品威胁
替代产品威胁是指具有相似功能的产品对原有产品的替代。如困乏时,可以用茶来替代咖啡;选择交通工具时,可以用新能源车替代燃油车等等。
如果市场上存在易于被消费者接受的替代品,那么现有企业的产品定价及其盈利空间将受到制约。因此,面对替代品的威胁,企业需要从替代品的市场渗透率和增速、买方对替代品的态度等方面出发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打造产品差异化或其他应对措施,完善自身的产品战略。
5)同行业竞争者
从行业现有市场竞品及占有率来看,同样可以做如下分析:
识别竞争者:列出行业内的所有主要竞争者。
收集信息:收集竞争者的相关信息(如市场份额、财务状况、产品线、定价策略、市场定位等)。
评估竞争策略:分析每个竞争者的市场策略。
资源:分析竞争者的资源和能力(如技术、品牌、资金、人才等)。
市场动态:分析行业内的竞争动态,如价格战、产品创新、市场扩张等。
制定策略:根据分析结果,制定自身的竞争策略(如加强研发投入、提升品牌形象、优化成本结构等)。
“变化不是威胁,而应该把它看作机会。”依托禅道企业决策分析解决方案,能够实现行业实际情况的逻辑化分析,更易于将“一种模糊的感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
打造“爆款”产品,努力是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爆款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精心策划和执行的结果。所以我们需要的不是漫无边际的努力,只要我们询之有法,便能够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