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浏览精彩内容
慕课网APP
程序员的梦工厂
打开
继续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赞赏金额会直接到老师账户
将二维码发送给自己后长按识别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聚类实战:新手必读的聚类分析入门指南

侃侃无极
关注TA
已关注
手记 231
粉丝 7
获赞 25
概述

本文详细介绍了聚类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场景,并通过实战案例展示了如何使用Python和Scikit-learn库进行聚类分析。文章还涵盖了数据预处理、特征选择与缩放、以及聚类结果的评估与解读等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聚类实战。

聚类分析简介
什么是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它的主要任务是将数据集中的样本按照某种相似性准则自动进行分组。聚类分析的目标是将相似的样本划分为同一个簇,同时将不同簇之间的样本尽可能分离开。

聚类分析的结果是数据集中的每个样本都会被分配到一个特定的簇中,每个簇内的样本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而不同簇之间的样本则差异较大。聚类分析的结果通常用簇的标签来表示,簇标签表示样本所属的簇。

聚类分析的主要优点包括:

  • 能够自动发现数据集中的结构和模式。
  • 不需要事先定义类别标签,适用于无标签数据集。
  • 可以用于探索性数据分析,帮助理解数据集中的潜在结构。

聚类分析的主要缺点包括:

  • 聚类结果的解释性可能较弱,因为聚类算法通常没有明确的类别定义。
  • 对于高维数据,聚类分析可能会遇到“维度灾难”问题。
  • 聚类算法的选择可能会对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聚类分析的应用场景

聚类分析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

  • 客户细分: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客户分成不同的群体,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群体的行为特征。
  • 图像分割:在计算机视觉领域,聚类算法可以用于图像分割,将图像中的像素分成不同的区域。
  • 生物信息学:用于基因表达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具有相似表达模式的基因群。
  • 社交网络分析:用于发现社交网络中的社区结构。
聚类分析的基本概念

样本与特征

在聚类分析中,通常将每个数据对象称为一个“样本”,每个样本可以用一组特征来描述。特征可以是数值型特征,也可以是类别型特征。例如,在客户细分问题中,每个客户可以被认为是样本,样本的特征可能包括年龄、性别、消费金额等。

距离与相似度

聚类分析的一个核心概念是“距离”或“相似度”,用于衡量样本之间的相似性。常用的距离度量包括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余弦相似度等。

  1. 欧氏距离
    $$ d(x, y) = \sqrt{\sum_{i=1}^{n} (x_i - y_i)^2} $$
    其中,$x$ 和 $y$ 是两个样本,$x_i$ 和 $y_i$ 分别是 $x$ 和 $y$ 的第 $i$ 个特征值。

  2. 曼哈顿距离
    $$ d(x, y) = \sum_{i=1}^{n} |x_i - y_i| $$
    其中,$x$ 和 $y$ 是两个样本,$x_i$ 和 $y_i$ 分别是 $x$ 和 $y$ 的第 $i$ 个特征值。

  3. 余弦相似度
    $$ \text{similarity}(x, y) = \frac{\sum_{i=1}^{n} x_i yi}{\sqrt{\sum{i=1}^{n} xi^2} \cdot \sqrt{\sum{i=1}^{n} y_i^2}} $$
    其中,$x$ 和 $y$ 是两个样本,$x_i$ 和 $y_i$ 分别是 $x$ 和 $y$ 的第 $i$ 个特征值。

簇与簇心点

在聚类分析中,每个簇都有一个“簇心点”,用来代表簇的中心位置。簇心点通常是簇内样本的某种中心位置,例如,簇心点可以是簇内样本的平均值。

聚类算法的类别

聚类算法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

  • 分裂型聚类:从一个整体开始,不断分裂成更小的簇。
  • 合并型聚类:从单个样本开始,不断合并成更大的簇。
  • 密度型聚类:根据样本的密度分布进行聚类。
  • 网格型聚类:将数据空间划分为网格,然后根据网格内的样本进行聚类。
聚类算法入门
常见的聚类算法介绍

K-means算法

K-means是最常用的聚类算法之一,它的目标是最小化簇内样本之间的距离总和。K-means算法的步骤如下:

  1. 初始化簇心点:随机选择 $k$ 个样本作为初始簇心点。
  2. 簇分配:将每个样本分配到最近的簇心点对应的簇。
  3. 更新簇心点:计算每个簇内样本的中心作为新的簇心点。
  4. 重复步骤2和3:直到簇心点不再变化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K-means算法的优点包括:

  • 实现简单,运行速度较快。
  • 对于小到中等规模的数据集效果较好。

K-means算法的缺点包括:

  • 需要预先设定簇的数量 $k$。
  • 对初始簇心点的选择敏感。
  • 对异常值敏感。

层次聚类算法

层次聚类算法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聚合层次聚类和分裂层次聚类。聚合层次聚类是一种自底向上(合并)的方法,可以用于发现不同层次的簇结构。具体步骤如下:

  1. 初始化:将每个样本作为单独的簇。
  2. 合并:每次选择两个最近的簇进行合并,直到满足某个终止条件。
  3. 更新距离矩阵:每次合并后,需要更新距离矩阵,以便找到新的最近的簇。

层次聚类算法的优点包括:

  • 不需要预先设定簇的数量。
  • 可以发现多层次的簇结构。

层次聚类算法的缺点包括:

  • 对于大规模数据集来说,计算复杂度较高。
  • 需要选择适当的距离度量。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AgglomerativeClustering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生成合成数据
X = np.random.rand(100, 2)

# 初始化层次聚类模型
cluster = AgglomerativeClustering(n_clusters=3, affinity='euclidean', linkage='ward')
cluster.fit_predict(X)

# 绘制聚类结果
plt.scatter(X[:, 0], X[:, 1], c=cluster.labels_, cmap='viridis')
plt.show()

DBSCAN算法

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它可以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并且能够识别噪声点(即与任何簇不相符的点)。

DBSCAN算法的主要参数包括:

  • eps:相邻点的最大距离。
  • minPts:定义簇的最小样本数量。

DBSCAN算法的优点包括:

  • 可以发现任意形状的簇。
  • 能够识别噪声点。

DBSCAN算法的缺点包括:

  • 对于高维数据的效果较差。
  • 对参数的选择敏感。
数据预处理
数据清洗

数据清洗是数据预处理的重要步骤,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缺失值处理:处理数据集中的缺失值,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删除含有缺失值的样本、用均值或中位数填补缺失值等。
  • 异常值处理:处理数据集中的异常值,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删除异常值、用中位数或众数替换异常值等。
  • 重复数据处理:处理数据集中的重复数据,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删除重复数据等。

数据清洗的目的是确保数据的质量,使得后续的数据分析更加准确。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 生成包含缺失值和异常值的样本数据
data = {
    'feature1': [1, 2, np.nan, 4, 5],
    'feature2': [10, np.nan, 8, np.nan, 10],
    'feature3': [100, np.nan, 80, 80, 100],
    'feature4':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

df = pd.DataFrame(data)

# 删除含有缺失值的样本
df.dropna(inplace=True)

# 删除重复数据
df.drop_duplicates(inplace=True)

# 处理异常值
def is_outlier(x):
    return np.abs(x - x.mean()) > 2 * x.std()

for column in df.columns:
    df = df[~df[column].apply(is_outlier)]

print(df)

数据清洗中处理重复数据的代码示例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 创建示例数据集
data = {
    'feature1': [1, 2, 3, 4, 5, 1],
    'feature2': [10, 20, 30, 40, 50, 20],
    'feature3': [100, 200, 300, 400, 500, 300]
}

df = pd.DataFrame(data)

# 删除重复数据
df.drop_duplicates(inplace=True)

print(df)
特征选择与特征缩放

特征选择

特征选择是指从原始特征中选择出对聚类分析有帮助的特征。特征选择的目的是减少特征的维度,提高聚类分析的效果。

特征选择的方法包括:

  • 过滤法:根据特征的统计特性(如相关性、方差等)选择特征。
  • 包裹法:根据特征对模型性能的影响选择特征。
  • 嵌入法:在模型训练过程中选择特征。

特征缩放

特征缩放是指将特征的取值范围进行标准化或归一化,使得特征在相同的尺度下进行比较。特征缩放的目的是避免某些特征的取值范围较大而影响聚类效果。

特征缩放的方法包括:

  • 标准化:将特征的均值变为0,标准差变为1。
  • 归一化:将特征的取值范围缩放到[0, 1]或[-1, 1]。

示例代码:特征选择与特征缩放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SelectKBest
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f_classif

# 生成包含多个特征的数据集
data = {
    'feature1': [1, 2, 3, 4, 5],
    'feature2': [10, 20, 30, 40, 50],
    'feature3': [100, 200, 300, 400, 500],
    'feature4':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

df = pd.DataFrame(data)

# 特征选择
selector = SelectKBest(f_classif, k=2)
X_new = selector.fit_transform(df, df['feature1'])

# 特征缩放
scaler = StandardScaler()
X_scaled = scaler.fit_transform(df)

print(X_new)
print(X_scaled)
数据标准化与归一化

数据标准化

数据标准化是指将特征的均值变为0,标准差变为1。数据标准化的目的是使得特征的分布具有相同的尺度。

数据归一化

数据归一化是指将特征的取值范围缩放到[0, 1]或[-1, 1]。数据归一化的目的是使得特征的取值范围相同。

示例代码:数据标准化与归一化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MinMaxScaler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 生成包含多个特征的数据集
data = {
    'feature1': [1, 2, 3, 4, 5],
    'feature2': [10, 20, 30, 40, 50],
    'feature3': [100, 200, 300, 400, 500],
    'feature4':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

df = pd.DataFrame(data)

# 数据标准化
scaler = StandardScaler()
X_scaled = scaler.fit_transform(df)

# 数据归一化
scaler = MinMaxScaler()
X_normalized = scaler.fit_transform(df)

print(X_scaled)
print(X_normalized)
聚类分析实战
使用Python实现K-means算法

K-means算法实现

K-means算法是一种典型的聚类算法,它的目标是最小化簇内样本之间的距离总和。K-means算法的步骤如下:

  1. 初始化簇心点:随机选择 $k$ 个样本作为初始簇心点。
  2. 簇分配:将每个样本分配到最近的簇心点对应的簇。
  3. 更新簇心点:计算每个簇内样本的中心作为新的簇心点。
  4. 重复步骤2和3:直到簇心点不再变化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示例代码:K-means算法实现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class KMeans:
    def __init__(self, k, max_iter=100):
        self.k = k
        self.max_iter = max_iter

    def fit(self, X):
        self.centroids = X[np.random.choice(range(X.shape[0]), self.k, replace=False)]
        for i in range(self.max_iter):
            self._assign_clusters(X)
            new_centroids = self._update_centroids(X)
            if np.all(self.centroids == new_centroids):
                break
            self.centroids = new_centroids

    def _assign_clusters(self, X):
        self.clusters = {}
        for i in range(self.k):
            self.clusters[i] = []
        for sample in X:
            distances = np.linalg.norm(sample - self.centroids, axis=1)
            cluster = np.argmin(distances)
            self.clusters[cluster].append(sample)

    def _update_centroids(self, X):
        new_centroids = np.zeros((self.k, X.shape[1]))
        for i, cluster in self.clusters.items():
            new_centroids[i] = np.mean(cluster, axis=0)
        return new_centroids

    def predict(self, X):
        self._assign_clusters(X)
        return [self._get_label(sample) for sample in X]

    def _get_label(self, sample):
        distances = np.linalg.norm(sample - self.centroids, axis=1)
        return np.argmin(distances)

# 生成合成数据
X = np.random.rand(100, 2)
kmeans = KMeans(k=3)
kmeans.fit(X)
labels = kmeans.predict(X)

plt.scatter(X[:, 0], X[:, 1], c=labels)
plt.scatter(kmeans.centroids[:, 0], kmeans.centroids[:, 1], c='red', marker='x')
plt.show()
使用Scikit-learn库进行聚类分析

Scikit-learn是一个Python中常用的机器学习库,提供了多种聚类算法实现。以下是使用Scikit-learn库进行聚类分析的步骤:

  1. 导入库:导入Scikit-learn库中的聚类算法模块。
  2. 初始化模型:初始化聚类模型,设置模型参数。
  3. 拟合模型:使用数据拟合模型。
  4. 预测聚类标签:预测样本的聚类标签。

示例代码:使用Scikit-learn库进行聚类分析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

# 生成合成数据
X, _ = make_blobs(n_samples=100, centers=3, random_state=42)

# 初始化KMeans模型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3, random_state=42)

# 拟合模型
kmeans.fit(X)

# 预测聚类标签
labels = kmeans.predict(X)

# 绘制结果
plt.scatter(X[:, 0], X[:, 1], c=labels, cmap='viridis')
plt.scatter(kmeans.cluster_centers_[:, 0], kmeans.cluster_centers_[:, 1], c='red', marker='x')
plt.show()
分析案例:客户细分

客户细分是一种常见的业务分析场景,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客户分成不同的群体,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群体的行为特征。以下是客户细分的一个案例:

示例代码:客户细分案例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 生成合成数据
np.random.seed(42)
data = {
    'age': np.random.randint(18, 70, 100),
    'income': np.random.randint(20000, 100000, 100),
    'spending_score': np.random.randint(1, 100, 100),
    'gender': np.random.choice(['Male', 'Female'], 100)
}

df = pd.DataFrame(data)

# 特征选择与缩放
df = df[['age', 'income', 'spending_score']]
scaler = StandardScaler()
X = scaler.fit_transform(df)

# 初始化KMeans模型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3, random_state=42)

# 拟合模型
kmeans.fit(X)

# 预测聚类标签
labels = kmeans.predict(X)

# 添加聚类标签到数据集中
df['cluster'] = labels

print(df.head())
聚类结果评估与解读
聚类效果的评估方法

聚类效果的评估方法主要有两种:内部评估方法和外部评估方法。

内部评估方法

内部评估方法主要用于评估聚类结果的质量,它不依赖于外部标签,仅基于聚类结果本身进行评估。

  1. 轮廓系数(Silhouette Coefficient):轮廓系数是衡量样本与其所属的簇的相似度和与最近的其他簇的相似度之差的一种度量。轮廓系数的取值范围是[-1, 1],值越大表示聚类结果越好。
  2. Davies-Bouldin指数(Davies-Bouldin Index):Davies-Bouldin指数是衡量簇间距离的一种度量。Davies-Bouldin指数的值越小表示聚类结果越好。

外部评估方法

外部评估方法主要用于评估聚类结果与外部标签的一致性,它依赖于外部标签进行评估。

  1. Rand指数(Rand Index):Rand指数是衡量两个聚类结果一致性的度量。Rand指数的取值范围是[0, 1],值越大表示聚类结果越好。

示例代码:聚类效果评估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silhouette_score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davies_bouldin_score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rand_score

# 示例数据
X = np.random.rand(100, 2)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3, random_state=42)
kmeans.fit(X)

# 轮廓系数
silhouette = silhouette_score(X, kmeans.labels_)
print(f'Silhouette Coefficient: {silhouette}')

# Davies-Bouldin指数
davies_bouldin = davies_bouldin_score(X, kmeans.labels_)
print(f'Davies-Bouldin Index: {davies_bouldin}')

# Rand指数
# 需要外部标签进行评估
external_labels = np.random.randint(0, 3, 100)
rand = rand_score(external_labels, kmeans.labels_)
print(f'Rand Index: {rand}')
如何选择最佳聚类数目

选择最佳聚类数目是聚类分析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下是几种选择最佳聚类数目的方法:

轮廓系数法

轮廓系数法是一种常用的内部评估方法,它通过计算每个样本的轮廓系数来确定最佳的聚类数目。轮廓系数的取值范围是[-1, 1],值越大表示聚类结果越好。

Elbow方法

Elbow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内部评估方法,它通过计算每个聚类数目的聚类结果的误差平方和(SSE)来确定最佳的聚类数目。误差平方和的值越小表示聚类结果越好。通过绘制误差平方和随聚类数目变化的曲线,可以找到一个“肘点”,在该点之后误差平方和的减少变得平缓。

Davies-Bouldin指数法

Davies-Bouldin指数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内部评估方法,它通过计算每个聚类数目的Davies-Bouldin指数来确定最佳的聚类数目。Davies-Bouldin指数的值越小表示聚类结果越好。

示例代码:选择最佳聚类数目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silhouette_score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davies_bouldin_score

# 生成合成数据
X = np.random.rand(100, 2)

# 计算不同聚类数目的轮廓系数
silhouette_scores = []
davies_bouldin_scores = []
for k in range(2, 11):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k, random_state=42)
    kmeans.fit(X)
    silhouette_scores.append(silhouette_score(X, kmeans.labels_))
    davies_bouldin_scores.append(davies_bouldin_score(X, kmeans.labels_))

# 绘制轮廓系数随聚类数目变化的曲线
plt.plot(range(2, 11), silhouette_scores, marker='o')
plt.xlabel('Number of clusters')
plt.ylabel('Silhouette Coefficient')
plt.title('Silhouette Coefficient vs. Number of clusters')
plt.show()

# 绘制Davies-Bouldin指数随聚类数目变化的曲线
plt.plot(range(2, 11), davies_bouldin_scores, marker='o')
plt.xlabel('Number of clusters')
plt.ylabel('Davies-Bouldin Index')
plt.title('Davies-Bouldin Index vs. Number of clusters')
plt.show()
聚类结果的可视化

聚类结果的可视化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聚类结果。以下是几种聚类结果的可视化方法:

散点图

散点图是一种常用的聚类结果可视化方法,它可以通过不同的颜色或形状表示不同的簇。散点图的横轴和纵轴代表不同的特征,不同簇的样本用不同的颜色或形状表示。

簇心点图

簇心点图是一种常用的聚类结果可视化方法,它可以通过不同的颜色或形状表示不同的簇心点。簇心点图的横轴和纵轴代表不同的特征,不同簇心点用不同的颜色或形状表示。

簇内样本图

簇内样本图是一种常用的聚类结果可视化方法,它可以通过不同的颜色或形状表示不同簇内的样本。簇内样本图的横轴和纵轴代表不同的特征,不同簇内的样本用不同的颜色或形状表示。

示例代码:聚类结果可视化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

# 生成合成数据
X, _ = make_blobs(n_samples=100, centers=3, random_state=42)

# 初始化KMeans模型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3, random_state=42)

# 拟合模型
kmeans.fit(X)

# 预测聚类标签
labels = kmeans.predict(X)

# 绘制聚类结果
plt.scatter(X[:, 0], X[:, 1], c=labels, cmap='viridis')
plt.scatter(kmeans.cluster_centers_[:, 0], kmeans.cluster_centers_[:, 1], c='red', marker='x')
plt.show()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聚类分析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在聚类分析中可能会遇到以下一些常见问题:

  • 聚类结果不稳定:聚类结果不稳定可能是因为初始簇心点的选择不同而导致的。可以通过多次运行聚类算法并取平均结果来解决。
  • 聚类结果解释性弱:聚类结果解释性弱可能是因为聚类算法的选择不当导致的。可以通过尝试不同的聚类算法来解决。
  • 聚类结果与实际需求不符:聚类结果与实际需求不符可能是因为聚类算法的参数选择不当导致的。可以通过调整聚类算法的参数来解决。
解决问题的常见方法

在解决聚类分析中的问题时,可以尝试以下一些常见的方法:

  • 多次运行聚类算法并取平均结果:通过多次运行聚类算法并取平均结果,可以减少初始簇心点选择对聚类结果的影响。
  • 尝试不同的聚类算法:通过尝试不同的聚类算法,可以找到更适合当前数据集的聚类算法。
  • 调整聚类算法的参数:通过调整聚类算法的参数,可以找到更适合当前数据集的参数设置。
实战中的注意事项
  • 数据预处理:在进行聚类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特征选择与特征缩放等。
  • 选择合适的聚类算法:根据数据集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聚类算法,不同的聚类算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数据集。
  • 选择合适的聚类数目:根据聚类效果的评估方法选择合适的聚类数目,通过轮廓系数法、Elbow方法等方法确定最佳的聚类数目。

聚类分析是一种强大的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数据集中的结构和模式。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聚类分析。

打开App,阅读手记
0人推荐
发表评论
随时随地看视频慕课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