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应用程序很复杂,给开发人员调试和修复生产问题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尽管微服务架构可帮助维持一支规模较小,可以自主工作并专注于独立业务团队,但由于其分布式性质,它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在业务交易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情况下,需要端到端跟踪请求,该请求可能跨越多个服务和基础架构。 解决问题时可能遇到的挑战有:
- 管理已知和未知故障
- 故障也是分布式的
- 传统监控系统不适用
这是可监测性和可观察性出现的地方。可监测性记录应用程序的总体运行状况,而可观察性则可以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上下文数据。在.NET大会上,我和Cecil 已经深入讨论了云原生应用程序中的可监测性和可观察性。
观看视频
以上视频中,我们着眼于可观察性和可监测性的关键点,例如日志(Logging),衡量指标(Metrics),链路追踪(Tracing),并深入分析了运行状况检查(Health checks)。
以下是视频中讨论的一些基本概念:
运行状况检查(Health checks)
微服务实现了运行状况检查,最理想的情况是使用HTTP endpoints,以便各种实时监控系统可以查询状态。 运行状况检查端点至少应做出以下响应:
- 系统正在运行吗?
- 它可以执行任务吗?
在Kubernetes世界中,这些分别直接转换为liveness和readiness。 它们定义在Kubernetes的YAML部署配置文件中。
- liveness路径是Kubernetes定期查询以检查故障的端点。 Kubernetes提供了liveness探针来监测失败的应用程序,并在它们不返回成功代码时重新启动它们。
- readiness路径是Kubernetes查询以了解服务何时就绪,可以开始接受流量的终端。 当所有注册的检查都成功时,它将返回HTTP状态代码200。
ASP.NET Core提供用于向可监测性系统报告运行状况的中间件和库,来提供运行状况检查。 相关文档请查阅ASP.NET Core中的运行状况检查。
日志
无论您使用什么工具调查生产环境中的问题,最终都会是以日志的形式反应问题的根本原因。 在分布式环境中,您需要确保日志记录包含有助于调试的深入信息。 可以从一个集中的地方查询它们。 每个日志记录都需要有一个关联ID,以便进行跟踪以了解全局。
结构化日志
使用结构化日志,您可以将序列化的对象添加到日志中,日志监视系统可以高效地查询这些对象。 例如,您可以根据customerID或trasnsactionID查询整个事务日志。 在ASP.NET Core应用程序中,可以使用提供结构化日志记录的Serilog。请查阅.NET Core和ASP.NET Core中的日志入门,以及Serilog了解结构化日志。
集中式日志和关联ID
在传统应用程序中,日志文件存储在本地计算机上。在分布式环境中,把日志记录在某一台计算机中的纯文本文件中是没有帮助的。生成日志的应用程序可能无法访问本地磁盘,或者当容器在虚拟机中移动时,本地磁盘可能是高度瞬态的。由于在Cloud-native应用程序中使用基于文件的日志会遇到一些问题,因此首选集中式日志。日志由应用程序收集并传送到一个集中的日志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对日志进行索引和存储。这类系统每天可以接收数十GB的日志。Serilog提供了向集中式系统(如Azure Application Insights,Azure Monitor的一项功能)写入日志事件的接收器。在构建跨多个服务的日志记录时,遵循一些标准做法也很有帮助。例如,在事务开始时生成一个关联ID,然后将其记录到与该事务相关的每条消息中,这样可以更容易地从集中式日志系统中搜索所有相关消息。
分布式跟踪
分布式跟踪等效于现代云和微服务体系结构的调用堆栈,并添加了性能分析器。分布式跟踪或分布式请求跟踪有助于端到端查看请求,并使您能够从整体上识别问题。跟踪可以为您提供有关问题的详细答案,例如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它花了多少时间?为什么要花这么长时间?哪些微服务处理了它?等等,像openzipkin / zipkin之类的开源分布式跟踪系统,在该领域非常流行。
为您的应用程序启用分布式跟踪就跟将相应的分布式跟踪提供商的SDK添加到每个微服务中一样简单。例如,在您的应用中安装并配置了Application Insights SDK后,SDK依赖关系自动收集器会自动收集流行框架,库和技术的跟踪信息。
在几个不同的系统和工具之间,需要有一套标准以便于观察。OpenTelemetry标准化了不同的应用程序和框架如何收集和发出可观测性遥测。OpenTelemetry提供了一个与供应商无关的规范、一组api、sdk和工具以及用于可观测性遥测(分布式跟踪、度量等)的集成。查看博客文章OpenTelemetry .net reachs v1.0以获取详细信息。
作者: MicrosoftReactor
出处:https://www.cnblogs.com/MSReactor/p/14799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