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浏览精彩内容
慕课网APP
程序员的梦工厂
打开
继续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赞赏金额会直接到老师账户
将二维码发送给自己后长按识别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AI应用开发基础傻瓜书系列2-神经网络中反向传播与梯度下降的基本概念

HUH函数
关注TA
已关注
手记 355
粉丝 67
获赞 315

全套教程请点击:微软 AI 开发教程

第二篇:神经网络中反向传播与梯度下降的基本概念

预警:本篇博客中会涉及到偏导数的概念,但是非常初级,很容易理解,建议硬着头皮看,跟着算一遍,看完之后保证会觉得人生美好了很多。

反向传播和梯度下降这两个词,第一眼看上去似懂非懂,不明觉厉。这两个概念是整个神经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误差函数/损失函数的概念分不开的。

神经网络训练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先“蒙”一个结果,我们叫预测结果a,看看这个预测结果和事先标记好的训练集中的真实结果y之间的差距,然后调整策略,再试一次,这一次就不是“蒙”了,而是有依据地向正确的方向靠近。如此反复多次,一直到预测结果和真实结果之间相差无几,亦即|a-y|->0,就结束训练。

在神经网络训练中,我们把“蒙”叫做初始化,可以随机,也可以根据以前的经验给定初始值。即使是“蒙”,也是有技术含量的。

通俗地理解反向传播

举个通俗的例子,Bob拿了一支没有准星的步枪,或者是准星有bug,或者是Bob眼神儿不好看不清靶子,或者是雾很大......反正就是Bob很倒霉。第一次试枪后,拉回靶子一看,弹着点偏左了,于是在第二次试枪时,Bob就会有意识地向右侧偏几毫米,再看靶子上的弹着点,如此反复几次,Bob就会掌握这支步枪的脾气了。下图显示了Bob的5次试枪过程:

5bed91fc0001f53305670565.jpg

在这个例子中:

  • 每次试枪弹着点和靶心之间的差距就叫做误差,可以用一个误差函数来表示,比如差距的绝对值,如图中的红色线。

  • 一共试枪5次,就是迭代/训练了5次的过程 。

  • 每次试枪后,把靶子拉回来看弹着点,然后调整下一次的射击角度的过程,叫做反向传播。注意,把靶子拉回来看和跑到靶子前面去看有本质的区别,后者容易有生命危险,因为还有别的射击者。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是,在数学概念中,人跑到靶子前面去看,叫做正向微分;把靶子拉回来看,叫做反向微分。

  • 每次调整角度的数值和方向,叫做梯度。比如向右侧调整1毫米,或者向左下方调整2毫米。如图中的绿色矢量线。

上图是每次单发点射,所以每次训练样本的个数是1。在实际的神经网络训练中,通常需要多个样本,做批量训练,以避免单个样本本身采样时带来的误差。在本例中,多个样本可以描述为连发射击,假设一次可以连打3发子弹,每次的离散程度都类似,如下图所示:

5bed91fd00011cb505790576.jpg

  • 如果每次3发子弹连发,这3发子弹的弹着点和靶心之间的差距之和再除以3,叫做损失,可以用损失函数来表示。

其实损失就是所有样本的误差的总和,所以有时候损失函数可以和误差函数混用概念。

其实射击还不这么简单,如果是远距离狙击,还要考虑空气阻力和风速,在神经网络里,空气阻力和风速可以对应到隐藏层的概念上。

用数学概念理解反向传播

我们再用一个纯数学的例子来说明反向传播的概念。

假设我们有一个函数z=x∗y,其中:x=w∗2+b,y=b+1,即:z=(w∗2+b)∗(b+1)z=x∗y,其中:x=w∗2+b,y=b+1,即:z=(w∗2+b)∗(b+1)

关系如下图:

5bed91fd00016a2808260463.jpg

注意这里x, y, z不是变量,w, b是才变量,因为在神经网络中,我们要最终求解的是w和b的值,x,y,z只是样本值。

当w = 3, b = 4时,会得到如下结果

5bed91fe0001c1c508260455.jpg

最终的z值,受到了前面很多因素的影响:变量w,变量b,计算式x,计算式y。常数是个定值,不考虑。目前的z=50,如果我们想让z变大一些,w和b应该如何变化呢?

我们从z开始一层一层向回看,图中各节点关于变量b的偏导计算结果如下图:

5bed91fe0001ecf408120449.jpg

因为z = x * y,其中x = w * 2 + b,y = b + 1
所以:

∂z∂b=∂z∂x∗∂x∂b+∂z∂y∗∂y∂b=5∗1+10∗1=15∂z∂b=∂z∂x∗∂x∂b+∂z∂y∗∂y∂b=5∗1+10∗1=15


其中:

∂z∂x=∂∂x(x∗y)=y=5∂z∂x=∂∂x(x∗y)=y=5


∂z∂y=∂∂y(x∗y)=x=10∂z∂y=∂∂y(x∗y)=x=10


∂x∂b=∂∂b(w∗2+b)=1∂x∂b=∂∂b(w∗2+b)=1


∂y∂b=∂∂b(b+1)=1∂y∂b=∂∂b(b+1)=1


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是:z = x * y = 10 * 5 = 50,表面看起来x=10,y=5,似乎x对z的贡献较大。那么x的微小变化和y的微小变化对z来说,哪一个贡献大呢?

我们假设只有x变化时,x = 0.1, 则z = (x + x) * y = 10.1 * 5 = 50.5

我们再假设只有y变化时,y = 0.1, 则z = x * (y +y) = 10 * 5.1 = 51

50.5 < 51,说明y的微小变化对z的贡献比较大,这个从

∂z∂x=∂∂x(x∗y)=5<∂z∂y=∂∂y(x∗y)=10∂z∂x=∂∂x(x∗y)=5<∂z∂y=∂∂y(x∗y)=10


和这两个值的比较来看也可以证明。而x和y就可以理解为梯度值。

同理,我们也可以得到图中各变量对w的偏导值:

5bed91fe0001f60808140449.jpg

从以上两图可以看出,反向微分保留了所有变量(包括中间变量)对结果z的影响。若z为误差函数,则对图进行一次计算,可以得到所有节点对z的影响,即梯度值,下一步就可以利用这些梯度值来更新w和b的权重。

w的变化和b的变化,哪一个对z的变化贡献大?从图中还可以注意到:

∂z∂b=15∂z∂b=15


∂z∂w=10∂z∂w=10


所以每次w和b的变化值是不相同的,b的变化会比w大一些,也就是每一步的跨度大一些,这个是与z = xy = (w2+b)*(b+1)这个算式相关的,并不代表神经网络中实际情况。

反向传播的实际计算过程(单变量)

还是用上面的例子,目前:

  • w=3w=3

  • b=4b=4

  • x=w∗2+b=10x=w∗2+b=10

  • y=b+1=5y=b+1=5

  • z=x∗y=50z=x∗y=50

假设我们最终的目的想让z = 60,只改变b的值,如何实现?
答案就是偏导数:

∂z∂b=ΔzΔb=15∂z∂b=ΔzΔb=15


目前z=50, 距离60相差10,所以我们令Δz=60−50=10Δz=60−50=10,则:

ΔzΔb=15=10ΔbΔzΔb=15=10Δb


所以:

Δb=0.66667Δb=0.66667


再带入式子中(顺便说一句,下面这个计算过程就叫做前向计算

  • w=3w=3

  • b=4+0.66667=4.66667b=4+0.66667=4.66667

  • x=w∗2+b=10.66667x=w∗2+b=10.66667

  • y=b+1=5.66667y=b+1=5.66667

  • z=x∗y=10.66667∗5.66667=60.4445z=x∗y=10.66667∗5.66667=60.4445

一下子超过60了,咋办?再来一次(下面的过程就叫做反向传播):

我们令Δz=60−60.4445=−0.4445Δz=60−60.4445=−0.4445,则:

ΔzΔb=15=−0.4445ΔbΔzΔb=15=−0.4445Δb


所以:

Δb=−0.02963Δb=−0.02963


再带入式子中:

  • w=3w=3

  • b=4.66667−0.02963=4.63704b=4.66667−0.02963=4.63704

  • x=w∗2+b=10.63704x=w∗2+b=10.63704

  • y=b+1=5.63704y=b+1=5.63704

  • z=x∗y=10.63704∗5.63704=59.96z=x∗y=10.63704∗5.63704=59.96

咦哈!59.96了!再迭代几次,应该可以近似等于60了,直到误差不大于0.00001时,我们就可以结束迭代了,对于计算机来说,这些运算的执行速度很快。

有的同学会说了:这个问题不是用数学公式倒推求解一个二次方程,就能直接得到准确的b值吗?是的!但是我们是要说明机器学习的方法,机器并不会解二次方程,而且很多时候不是用二次方程就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而上例所示,是用机器所擅长的迭代计算的方法来不断逼近真实解,这就是机器学习的真谛!而且这种方法是普遍适用的。

用二维平面函数说明梯度下降原理

很多资料中会用下面这个图来说明梯度下降,但是都没有说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 为啥用这个看上去像y=x2y=x2族的函数来说明梯度下降?
2) 在最低点的左侧,梯度值是负数;在最低点的右侧,梯度值是正数。为什么说是“下降”?
3) 为什么1—>2,2—>3等等的连线不是这条曲线的切线呢,而好像是弦线?

5bed91ff0001323005510402.jpg

为何用y=x2y=x2函数?

这是因为有一种损失函数的形式就是均方差,亦即:

loss=∑i(ai−yi)2loss=∑i(ai−yi)2


其中a是本次迭代的预测结果,y是样本中的真实结果。我们的目的就是在这个函数上求最小值,使loss最小,这样样本值和预测值就会非常非常接近,以便于我们以后预测不在样本中的真实数据。

为什么说是“梯度下降”?

“梯度下降”,刚接触这个词时,我总是往“降低难度”或“降低维度”方面去理解,因为有个“下降”的动词在里面。而实际上,“下降”在这里面的含义是“与导数相反的方向”的意思。

我们假设上面这个图形的函数是y=(x−1)2+0.001y=(x−1)2+0.001,则y′x=2(x−1)yx′=2(x−1)。

  • 在点B上,这个函数的切线(绿色)是指向下方的(Y轴方向),所以是个负数:假设XBXB= 0.1, 则y′=2∗(0.1−1)=−1.8y′=2∗(0.1−1)=−1.8。

  • 在F点上,切线(绿色)向上:假设XFXF= 1.5, 则y′=2∗(1.5−1)=1y′=2∗(1.5−1)=1,是个正数。

而在标准的权重更新公式里:

w=w–η∗Δww=w–η∗Δw


b=b–η∗Δbb=b–η∗Δb


可以看到无论是w还是b,都是用上一次的权重值减去步长××梯度。注意,我们在上一个例子中,是用b直接加减ΔbΔb的,并没有用到η,或者说η=1。这样的问题就是步长可能过大,一下子就跳过了极值点。

  • 当梯度(y')是正数时,即点F的位置,x=x−η∗1x=x−η∗1,切线向上,x值会变小,权重值会从右侧向x=1靠近;

  • 当梯度(y')是负数时,亦即点B的位置,切线向下,x值会变大:x=x−η∗(−1.8)=x+η∗1.8x=x−η∗(−1.8)=x+η∗1.8,最终运算结果变成了加法,与切线方向相反,权重值会从左侧向x=1靠近。

所以总体上看,无论x在极值的左侧还是右侧,都会向中间(坡底)靠拢,确实是“下降”了。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接触到了第一个神经网络中的超参η,即步长值,这个值对于神经网络训练非常重要,决定了训练时间的长短,它的取值一般是从0.1到0.0001,自己选择。

曲线和弦线的关系?

5bed91ff0001e03304560362.jpg

  1. 我们先知道了A点的切线的方向,亦即黄色的线,但是不知道长度

  2. 我们有步长值η,以及梯度下降公式X1=X0–η∗dxX1=X0–η∗dx

  3. 因为y′x的导数dx=2(X−1),η=0.1,X0=0.2,于是有X1=X0–0.1∗2(X0−1)=0.36yx′的导数dx=2(X−1),η=0.1,X0=0.2,于是有X1=X0–0.1∗2(X0−1)=0.36,这就等同于我们知道了切线的长度,亦即绿色的线的长度和方向都确定了

  4. 然后我们可以画出红色的线(亦即弦线)

所以,弦线在这里面没啥用途,只是表示一个迭代跳跃的动作而已。实际的变化值已经由绿色的线定义好了。

参考资料

原文出处:https://www.cnblogs.com/ms-uap/p/9945871.html

 

打开App,阅读手记
0人推荐
发表评论
随时随地看视频慕课网APP